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城步 > 苗乡人文 > 文化遗产

宁赴国难 不为鸟聚
发布时间:2016-08-15 信息来源:民宗和文广新局 作者:
分享到:
 

宁赴国难   不为鸟聚

 

城步苗族自治县杨家历代以读书习武为传家宝,以精忠报国为品德,所以,自唐末宋代以来,城步杨家的后裔在历史上不是文臣就是武将,为国家立下了不朽功勋。

话说元朝末年,杨再思十六代孙杨通贯自幼聪慧,在洗三朝时,他一手拿笔,一手拿刀,祖父即说此子可着力培养,日后必为朝中非文臣必武将。父亲杨正衡在他四岁时即送入学堂,四书五经过诵不忘,且写诗作文朗朗上口,当时辅导他的老师赞不绝口,称“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国之栋梁也”。他从小学习认真,对其他的事也专心致志。家里有一群牛,由他和兄弟们放养,哥兄们在放牛时要砍柴割草,他坐在草坡上没事干,就捡地上的小石子朝着一树上的啄木鸟啄虫孔眼丢去,天天都把虫子当靶子,日久天长,他的小石头颗颗都能命中虫眼,练就了一手百发百中的好功夫。十二岁,通贯随父去武冈郡赶集,适逢外地有习武之人在场中设坛比武,很多人围观。由于这人武功超群,有几名想试身手的上台者都被他几招便打下台,一时无人接手。这时,在旁观看的杨通贯挤上前,在台上的武功师傅说:“你这个小孩子莫非想练武,怕打就走远点;不怕打就试一试。”通贯说:“两人对阵无论打伤谁都不要责怪。”武功师傅说:“当然,当然,我让你小孩子先出手。”武功师傅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看这个小不点有哪样功夫。杨通贯一个飞步跳上台,从口袋里掏出一颗小石头趁其不备打出去正中对方右眼,顿时血流如注,一手捂眼,一手晃动,连连喊:“不比了,不比了。我凭武功在江湖闯荡二十年,想不到栽在一个小孩子手里。”杨正衡当时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小孩有如此功夫。回到家后,告诫通贯:“人上一百,武艺周全,你的这点小把戏,到社会上是应付不了的,尤其是上战场,既要会武功、又要会射箭、舞刀枪,才能成为一名带兵上阵的武将。”通贯记住父亲的教诲,潜心习武。为了让通贯武术有所长,杨正衡聘请了几位武艺高强的大师专门教授箭法、拳击和枪法。三年苦练,通贯己出类拔萃,箭能百步穿杨,武打和枪功三人莫敌。于是便组织本村寨杨氏兄弟及一班苗族青少年在村寨操兵练武,周围数十里盗匪闻风藏匿,不敢冒犯杨家。

元至初年(1340年),各地群众不堪朝廷官府苛捐杂税,纷纷组织义军反抗元朝的统治,当时湘桂黔一带以徐寿辉、张士诚、韩林、郭子兴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己各居一方,与朝廷抗争。杨正衡、杨通贯父子虽位居湘西南苗疆,变想雄踞一方。于是以杨通贯统领的苗子军为基础,不断扩充兵马,不到一年就组建了一支以苗民为首的数万人的军队。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农民起义军徐寿辉部攻陷武昌,又陷岳州(今岳阳)。元廷大惊,急忙诏令各地州郡勤王镇乱。杨通贯父子经再三思考,认为杨家苗军目前军威一方,其他起义军不敢来犯,但与朝廷相比,终觉得势单力薄,很难与朝廷军队抗衡。尤其怀古溯源,杨家祖辈英烈受到历朝历代封赏,为国尽忠的思想主导着杨正衡、杨通贯父子,心想杨家健儿宁赴国难当勇士,死也不为鸟聚之王。便下决心“为国平乱”。当初便致函元廷湖南巡按陶梦祯以表诚意,陶梦祯即派人令杨正衡速速出兵。杨正衡立即“自备粮饷衣装,星夜派子侄往渴。”陶梦祯看见苗军浩浩荡荡,将士个个精神威武,杀气腾腾,连连叫好:“今道此来,吾军胜矣!”即命封杨正衡为千户(从五品将官),以苗军为前锋,挺进武汉,一举收复武昌,苗军名声大震。元廷对杨氏大加封赏,授杨正衡为潭州路(今湘潭)同知(正五品),旋升湖广右亟(从四品),其弟杨正仁授湖广都元帅副使(从五品),杨通贯授湖广副都元帅(正五品),其余叔侄也一并加封。

这年秋天,杨家苗军兵分两路,一由杨正衡统领,由湖南南下,进攻广东西面;一支由杨通贯统领由岳阳开往江西浙江一带。杨正衡部进入广东因地形复杂,加之气候水土不服,全军将士患病居多,加之孤军深入,又缺粮草,寡不敌众而全军覆灭,杨正衡也在阵前身亡。至正十三年(1353年),杨通贯闻之父亲阵亡噩耗,怒火难平,即率所部苗军随湖广平章思兰顺长江而下,准备攻庐州(今合肥)。苗军力量强大,所向披靡,引起朝廷不安。淮东都元帅余阙竟然向顺帝奏呈:“苗蛮不当使”。顺帝听信馋言,强令苗军停止军事行动,并令余阙监视杨通贯,若“苗军有暴于境者,即收杀之”。苗军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反而促使了张士诚部反败为胜,迅速崛起。元军力不能支,在此情况下,元延不得不再次起用苗军。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朱元璋军队进攻集庆(今南京),元朝急调杨通贯随江浙行省右亟阿鲁恢赶往救援,苗军击溃朱元璋部部天叙军队和张士诚部队。张士诚部折兵向西打扬州,杨通贯乘胜追击,张士诚部败退。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又聚兵进攻杭州,准备进抵嘉兴。当时据守杭州的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迩急向杨通贯苗军求救,并许以升任参政知事。杨通贯率少量精兵,夜袭敌营,造成 张士诚措手不及,阵营大乱。接着苗军全力出击,张士诚部死的死,伤的伤,甚至坠江溺死者无数。张士诚弟张士德,率兵数万转杭州救援,江渊省丞相达识帖睦迩弃城逃走,传令杨通贯奇回杭州城。杨通贯率部数日猛攻。“张士德部大溃,收拾残兵,已十丧八九”。同年八月,张士城派其弟张士信,史文炳率水兵数万攻嘉兴城。杨通贯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法,将张部诱至峡谷,先伏于两岸苗军用备好的火把投入敌船,恰逢南风大作,“大火烧至四十里不止,淮军死者甚众”。苗军趁机突击,“斩首七千,俘虏数千,张士信潜水遁还。”苗军威震东南,壮大成为20万之师。至正十七年(1357年),元廷顺帝诏书升杨通贯为江浙行省右丞相(正一品),骠骑将军(正一品),并以“克全忠义”而赐名“杨完者”,其兄杨通泰赐名“伯颜”。

至正十七年(1357年)夏,张士诚经再三权衡利害,决定向杨通贯和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迩投降,臣服元廷。达识帖睦迩为了利用经张士诚牵制杨通贯(杨通贯己官至达之上,并拥兵20余万,达由此对杨产生妒恨),在达的保奏下,元廷授张士诚为太尉(正一品),划浙、淮东予之镇守。

至正十七年七月(1357年),朱元璋所率农民起义军连克安徽徽州(今歙县)、建德(今东至县)。元廷又派杨通贯出兵,但苗军连续败于朱元璋部李文忠、邓愈、胡大海之手,丧兵数万,粮马损失惨重。江浙丞相达识帖睦迩和张士诚不但不相支援,而暗自高兴,认为杨通贯是达与张的心腹之患,欲借敌兵除之而后快。

至正十八年(1358年),达识帖睦迩命令杨通贯出兵浙江东线,张士诚部出兵安徽南线。杨通贯派胞兄杨通泰、胞弟杨通知和李才富、肖玉等苗将率部分四路开赴浙东,自己孤军缜守杭州指挥。而张士诚则与达识帖睦迩密谋,由张士诚佯装带十万出淮,却在杭州城周围埋伏起来,当得知苗军主力全部东征,即乘杭州城空虚之机,令张所部围攻杭州,达识帖睦迩官兵为内应,杨完者战败,无力突围,自缢身亡。不久杨家苗军闻讯后赶回杭州,征剿张士诚,张闻风潜逃。

元廷顺帝为平息“杭州兵变“,安抚苗军,即册封杨完者(通贯)为潭国公,谥忠憨。赠伯颜(通泰)为衡国公,谥忠烈。但苗军深知元朝尔虞我诈,毫无正德之心,特别是元廷对待苗军的奸险用心(乱则用苗军杨将,平则以苗军杨将为患),难平息苗军将士的义愤,他们遂投奔朱元璋部,举起了反元兴明的旗帜,立下不朽的功勋。

 

作者:杨进步,湖南苗学会会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主办单位: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城步苗族自治县数据局
版权所有: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地址: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行政中心 邮编:422500 电话:0739-7360488
备案号:湘ICP备09015894号 网站标识码:4305290007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52902000013
主办单位: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城步苗族自治县数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