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大力创建平安城步、和谐城步,县域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05年全县GDP实现12348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848万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52915万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33721万元,增长8.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5336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9.8:42.9:27.3。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全县财政收入10931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0.1%。一般预算收入6130万元,增长12.2%,其中税收收入3327万元,增长13.8%。一般预算支出23387万元,增长26.6%。
为民办实事成效显著。2005年,我县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八件实事所涉及的19个子项目,目标任务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深受人民群众拥护,顺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财政困难状况还没有根本性缓解;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就业压力增加和贫富差距拉大等。
二、农 业
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62千公顷,总产量82498吨,与上年持平。水稻产量62535吨,比上年增长2.3%。油料总产量4932吨,增长0.8%。水果总产量18610吨,增长2.2%。
畜牧养殖业发展加快。全年肉类总产量15887吨,比上年增长0.6%。奶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牛奶产量35136吨,增长15.2%。水产品产量653吨,增长5.3%。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9.52千公顷,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8.8%,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开发药材0.49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58千公顷,增长9.8%。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4122处,完成土石方40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0.59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8.09千公顷。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动力10.3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46432万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15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0349万元,增长22.6%。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6083万元,增长7.6%。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887万元,利润总额4535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337万元,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32.5%,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奶粉29863吨,增长37.6%;发电量26303万千瓦时,增长2.7%;水泥46320吨,增长12.0%,人造板21262立方米,增长151.0%;铁合金5589吨,下降29.8%。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483万元,增长15.3%。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2家,完成房屋建筑面积589404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528794平方米,实现利润36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148万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310万元,增长37.6%。
城市建设有成效。县五十大庆项目既在建的县行政中心、儒林广场、儒林大酒店、一中图书馆、公安科技实验楼、城镇给水工程等11个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5400万元,预计在50大庆前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投资最大的竹城高等级公路城步段42.3公里,完成投资8000万元,投资1016万元的西威公路21公里砂改油工程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投资1407万元的通村公路建设及863万元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5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887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县城26924万元,增长5.5%,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7.5%;县城以下12963万元,增长13.3%,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37009万元,增长11.8%;餐饮业2283万元,增长11.1%;其他行业595万元,增长13.5%。
六、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精心组织参加了"港洽周"、"邵洽周"等招商活动,取得较好的成效。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70万美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利用县外境内资金33000万元,增长21.2%,全年3家办理自营出口企业实现出口创汇317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高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6896万元,同比增长11.2%,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县拥有民用汽车1824台,完成公路货物周较量881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6%;公路旅客周转量27539万人公里,增长8.1%。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887万元,增长13.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9421户,增长13.7%,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13053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16368户;移动电话用户29782户,增长59.5%,其中小灵通用户5282户;互联网宽带用户3875户,增长201.3%。
旅游产业期待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5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00万元。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平稳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5767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3548万元,增长46.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2741万元,增长17.0%。年末全县金融机机构贷款余额78765万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短期贷款38309万元,增长6.4%;中长期贷款余额40446万元,增长5.9%。基本建设贷款余额22056万元,增长22.1%,工业贷款余额14906万元,增长3.4%,农业贷款余额10026万元,增长0.7%。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险费收入2387万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03万元,增长20.8%;人寿险保险收入1784万元,增长1.9%。各类赔款与给付支出642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344万元,人寿险赔付额298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办有各级各类学校214所,在校学生32351人,其中农村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286人;普通中学17所,在校学生16061人;普通小学195所,在校学生13888人;全县小学专任教师1232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3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
科技投入有所增加,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168万元,比上年增加132.8万元,增长3.8倍,大幅度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狠抓项目的实施和科技下乡活动,加快科学普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5年末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10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视转播台1座,有线光缆电视实现了儒林、茅坪、西岩、丹口四镇联网。文化工作以网吧整治为重点,加大扫黄力度,规范文化市场,文化市场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调研和送戏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个;门诊部所21个;专科防治站1个;卫生防疫站1个;妇育保健站1个。病床位515张,卫生技术人员660人,新建和扩建了白毛坪医院、丹口医院、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外科大楼,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健全。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年内举办县以上体育运动13次,参加运动员0.6万人,通过举办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老年门球等活动,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2005年在省内的各项比赛中,我县运动员获民运会金牌8枚、银牌3枚,市运会金牌3枚、银牌5枚、铜牌5枚。
十一、人口与环境保护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全县年末总人口259330人,年内出生人口2934人,出生率11.33‰;死亡人口1574人,死亡率6.08‰;全年净增人口1360人,自然增长率为5.25‰。全县常住人口231821人。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县建成废水治理设施每日处理能力达0.82万吨,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70.11万吨,排放达标量26.10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37.2%;二氮化硫排放量206万标立方米,达标4万标立方米;烟尘排放量205万标立方米,达标144万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量0.25万吨,全部被处置利用。全县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优、良或二级以上标准。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发放在岗职工劳动报酬15953万元,比上年增长5.1%,在岗职工平均劳动报酬11163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国有单位职工11435元,增长11.4%;集体单位职工10850元,增长3.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职工9970元,下降14.6%。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43元,比上年的1347元增加196元,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26元,增长4.9%。绿化、公共绿地及城乡道路状况不断完善,使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1.4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2005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473人,增长12.1%;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433人,增长4.3%;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241人,增长6.6%。新增城镇就业人口3174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04人,其中大龄就业人员再就业601人,6173名城镇特困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金380.6万元,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9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