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自治县养殖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畜牧局
一、基本情况
城步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的湘西南边陲,与广西龙胜、资源两县毗邻,古称“南楚极边”之苗疆。全县总人口2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总面积2647平方公里,折合397万亩,其中草山草坡面积137万亩,占总面积的34.5%,有万亩以上连片草山20处,面积61万亩。耕地面积19.03万亩,占总面积的4.7%,水面积12.6万亩,占总面积的3.7%,是一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典型山区县。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年降雨量1228毫米。水土、光热、气均适合牧草生长,主体气候及地形小气候明显,适宜于牲畜生长繁育,广大农民素有饲养畜禽的传统习惯,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畜牧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998年秋,省畜牧局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在我县南山牧场周边乡村开始发展奶牛生产,全县的畜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将畜牧业作为全县支柱产业来抓,列入财源建设主要工程,提出了"围绕奶业建牧县"、"奶业兴县"的发展战略,将奶业作为振兴县城经济的突破口。全县畜牧业品种、质和量,尤其是奶牛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形成了区域性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格局。到2004年底,全县共发展生猪 35.9 万头,发展家禽472万羽,水产品产量735 吨,发展羊13.98万只,发展牛18.02 万头,其中发展奶牛专业村120个,养殖专业户2300余户。饲养奶牛15900多头,奶业产值达8亿元,实现奶业税收4690多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0%,畜牧业产值已占全县GDP70%。
二、规划的意义
1、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县是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贫困县。总面积397万亩耕地仅19万亩,县域产业结构单一,县境内饲草、秸秆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县委、政府提出"围绕奶业建牧县"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养殖,对加快牧县建设步伐,促使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促进山区农民增产创收,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需要。我县是全国的首批贫困县。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尚有32%约7.6万的农业人口还处于贫困之中。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134元,农民增收速度明显趋缓,甚致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而种草养畜则是一条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如种草养奶牛,每头奶牛年获到均在3000--5000元,养商品肉牛,每头获利均在800元以上,因此,畜牧业产业化建设将大大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坚持贯彻中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以建设“牧县城步”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奶业兴县”战略,突出奶业重点,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全面搞好畜禽产品流通,大力发展安全、高效牧业,做大做强“南山品牌”及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手段,大幅提高牧业产值,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主导产业,努力推进建设小康城步进程。
四、总体目标
我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肉类总产量为1700万公斤,预计比2004年增长33%,人均占有量由2004年的45公斤提升到2010年的64公斤。出栏肉猪25.1万头,平均增长率为5.3%,出栏牛8.42万头,出栏羊9.37万只,出笼家禽377万羽,年增长率分别为7%、8%、3%,蛋产量为522.7 吨。全县存栏奶牛达6万头,年产鲜奶15万吨,奶产量居全省第一;畜牧业产值实现18亿元(按现行价计算),占农业总产值的80%;到2010年,渔业产值达523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年递增10%,比2004年的320万元增加203 万元。
五、规划布局
根据我县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和资源分布以及加工、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布局如下:
1、生产基地布局:南山牧场及周边的长安营乡、丹口镇、汀坪乡、五团镇和1865省道沿线的儒林镇、茅坪镇、西岩镇、白毛坪乡、土桥农场五镇三乡二场,具有自然资源、交通便利、鲜奶加工等优势,为奶牛生产基地;兰蓉乡、白毛坪乡、汀坪乡、五团镇、长安营乡、丹口镇为菜牛、山羊生产基地;儒林镇、茅坪镇、西岩镇地势平缓,光热条件好,属产粮区,为牲猪和家禽生产基地;白云湖为水产品发展基地。
2、牧草种植规划布局:奶牛项目区计划在现有1.5万亩规模的基础上,到2010年人工种牧草6.5万亩,改良草山25万亩,确保草食牲畜养殖的饲草供给。
六、主要措施
(一)改革畜牧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实践证明,唯有规模养殖,才能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少量到批量,由副业到主业,由低效到高效,由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转变,任何时候都要把发展畜牧业的战略眼光凝集在规模养殖上,我们应从资金、服务等多方面提供优惠,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专业大户,专业小区,大力提倡养殖专业户向联合体、股份制、一体化方向发展,建立各种专业养殖协会,把现有的生产要素,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重新组合,以建立起有利于不断吸引新技术和新物质要素的畜牧业发展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四大体系”提高畜牧业牧业科技含量
1、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和健全牧畜品改体系,县、乡、村三级成立品改推广站,存栏本地母猪控制在20%以下,实现95%以上的商品猪为三元杂交猪和纯良种猪;加快牛的品种改良步伐,大力推广牛的冷配技术,坚持按"统一配种、统一供氮、统一供精"的原则,引进良种公牛,将我县建成华南地区奶牛繁育体系中心。加强本地黄牛的选育和改良;力争良种配种率达50%;山羊要采取引进良种和杂交改良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实现山羊良种化70%以上;鸭、鹅以选育推广本地良种为主,鸡以引进配套专门化品种为主,切实抓好"祖代-父母代-商品代"良种繁育体系。同时要对县畜禽良种繁殖场和西岩鱼苗场扩大规模,提高供应优良畜禽品种和鱼种的能力。
2、饲料生产体系。一是改革耕作制度,形成"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化的粮食生产结构,实现饲料产业结构优化。二是合理布局饲料工业,扩大县级饲料厂生产规模。三是改良草山,大力开展种草养畜工作。四是加强饲料质量监测工作,不断提高饲料质量和饲料转化率,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3、防疫灭病体系。防疫工作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强制防疫,严格检疫"的方针。加强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建设,以县动物疫病防治监测站为中心,乡镇动物防疫站为基础,形成全县动物疫病防治网络,建立注册兽医制度,规范从业兽医行为。对于严重危害养殖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如猪瘟、五号病、鸡新城疫等传染病要制定防治方案,实施计划免疫,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畜禽发病率、死亡率减少到最低限度。
4、加工营销体系。一方面要狠抓多式样,深层次的畜产品加工。不断生产出品种多、质量高的南山羊毛被、牛肉干、南山奶粉等系列特色产品。另一方面是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提倡产销挂钩,直线流通,畜牧部门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展流通服务,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再一方是建立产品生产、出口、营销基地,为满足客户大批量购买产品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对外开放,因此,建立市场营销体系,拓宽产品流通渠道,有利于提高我县农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