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十一五"时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对加快全县农业机械的发展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和宏观环境。
(一) 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农机部门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坚持以立足农村,促进发展为战略方针大力发展适合我县特点的农业机械,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跃上了新的历史台阶。
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2830台,105590千瓦。“十五”期间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均增长6%。
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发展。2005年,全县农业灌溉,农产品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部分村组实现了耕作机械化。机械化收割作业在县内开始发展。到2005年全县机耕面积9.03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8.5千颂;机收面积达4.92千颂,农机运输作业量5843万吨公里。
农机经营服务产值逐步升。农机户以技术集团承包方式组成农机基层服务单位从事农机作业经营。至2005年,全县农机作业经营组织达4322个,全年经营服务总产值9331万元,从2001年至2005年年均增长8%。
农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乡镇为主体,各村和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建立了新机具推广,技术培训和作业服务一条龙的农机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为全县农村经济振兴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在“十五”期间健康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十一五”期间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机械化水平仍然很低。就全县整体而言,机械化耕作率不足50%,机械化收割率低于30%,播种、插秧、植保等环节机械作业率为零。农产加工机械、耕作机械的科技含量不高。
2、地区发展不平衡。北部相对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明显高于南部山区,南部山区的机械化耕作量不足10%,机械化收割率为零。
3、对农机的投入不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县内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由于缺乏资金,许多新技术不能及时得到引进。
4、农村交通条件成为发展瓶颈。农村交通条件落后,机耕道只规划到村,没有规划到组或自然村落和田间,机耕道在极大程度上只发挥着公路交通的作用。
5、农机技术服务人才缺乏,支农服务明显滞后。
(二)、宏观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逐步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燃油税的改革措施出台。为农业机械化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奶业、竹业和延季蔬菜等为农业机械化开辟了新的发空间。只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大投入、优化环境,“十一五”时期农业机械化必将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二、“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机械化为科技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常规农业向高效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型农业,手工农业向机械化农业四个转变,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机械管理模式,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战略: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十一五”农业机械发展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要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拓宽思路,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方面,着力实施四大战略。
1、中、小型优先战略。结合本县山区特点和经济状况,大力发展中、小型新型农机具、重点引进和推广插秧机械、植保机械、联合收割机械及牧草加工机械和竹木加工机械。
2、以点带面战略。有针对性地在全县各个地区建立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点,利用示范点的成功经验,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示范成功后再在全县推广。
3、集约化经营战略。加强农机手与农机手之间、农机手与农户之间的联合,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组成合作经营的主体,以减少农机经营的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实现机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建立新的农机化作业经营模式。组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组织,服务“三农”的作用。
4、鼓励发展战略。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机的资金投入,并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民和社会团体投资经营农机,鼓励和引导农民接受新技术。
(三)、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全县农业机械整体水平按7%的递增速度增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40%以上,在部分地区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总动力:到2010年达16932台、148095千瓦,年均增长7%,其中耕作机械、收割机械分别年均增长10%和20%。
作业服务规模:到2010年,机械化作业面积25千公顷(耕作、插秧、排灌、植保、收割等作业面积合计),农产品年加工量30万吨,牧草年加工是40万吨,竹木加工量9000立方米,农机运输作业7500万吨公里。
服务总产值:到2010年,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农机作业经营服务总产值为14807万元,年均增长8%。
三、“十五”期间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突出重点,抓好新型农机具的推广
1、抓好现有农机具的技术更新和改造,现有的农机具中有相当一部分科学技术含量较低,能耗高,效率低,且作业质量不高,已经难以适应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和精细农业发展的要求,到2010年,初步完成对现有落后的农机具的技术更新和改造。
2、抓好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在科技化和社会化促使农业生产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转变为效益经营条件下,农业机械充分发挥科技载体的作用,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十五”期间要以推广高效率的农业机械为重点,主要推广联合收割机械、烘干机械、牧草加工机械、农产品精加工机械、竹木产品精加工机械和插秧机、拖拉机。力争到2010年,推广联合收割机50台,烘干机械20台,牧草加工机械500台,农产品精加工机械200台,竹木产品精加工机械1000台,插秧机20台,拖拉机保持稳定增长。
(二)、联系实际,抓好项目建设。
1、抓好购机补贴项目,利用国家级购机补贴和省级购机补贴契机,切实抓好农机购机补贴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将党中央的惠农政策落实到农村、农业和农民之中去。到2010年,力争全县年购机补贴达到50万元。
2、抓好燃油税费改革项目。
“十一五”前期做好燃油税费改革的调查摸底等准备工作。把农业燃油补贴落实到实处。
(三)优化服务,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农村机耕道的管理建设。归口管理农机机耕道,实行村(居)组、田间机耕道统一规划和设计,确保农机机耕道的合理布局和农机安全生产。力争到2010年,全县农村机耕道长800公里。
2、提高服务装备水平。“十一五”期间,大力改善农机技术培训、农机管理服务和农机安全监理的装备条件,实现反应快速化,服务优质化,条件现代化。
(四)适应发展,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素质。对所有农机技术人员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促使农机技术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以造适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