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局
一、种植业发展现状分析
1、发展成就。种植业总产值现(2004年底)已达到3.3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32.45%。其中粮食总产8.38万吨,优质稻比重占70%以上,延季蔬菜总产13.25万吨,产值达到1.1亿元,经济作物总产6万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种植业收入使全县农民人平获收入780余元。粮食生产基本得以稳定,延季蔬菜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重点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明显改善,到2004年,全县已获得绿色食品证书9个(其中南山系列8个,延季蔬菜1个),无公害食品证书5个(蔬菜),绿色产地认定面积3万亩,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1万亩。
2、存在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如农田排灌渠及山塘水库都还是60年代末修建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二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有2/3的农民不会正确使用农药,1/3的农民无法正确按照技术资料进行田间操作;三是大部分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工作支持不够;四是农业科研推广经费严重不足,阻碍了部分农业生产新技术的试验、推广、普及;五是经济作物发展水平较低,种植分散。六是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灵、营销手段落后。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品质品位为重点,充分利用我县地理环境和农村劳动力的优势,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扩大延季蔬菜的生产规模,提高经济作物的生产水平,加大规模生产基地的培育力度,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形成“一乡一品”和“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立体格局,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总体目标
按5%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种植业总产值预期突破5.5亿元。一是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到“十一五”末全县粮食总产力争达到9.5万吨,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平均单产突破800公斤,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以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杂粮生产,建立绿色杂粮基地。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平均亩产600公斤。水稻生产以西岩、儒林、茅坪、丹口等四个乡镇为主,旱杂粮生产以白毛坪、威溪、汀坪、五团、儒林等乡镇为主。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应保持在25万亩左右,以确保我县的粮食生产安全。二是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延季蔬菜在“十五”末2.5万亩的基础上每年以5000亩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种植面积规划达到5万亩,预计销售收入2.5亿元。其中绿色蔬菜种植3万亩,无公害蔬菜8万亩。蔬菜生产以长安营、汀坪、兰蓉、儒林、丹口、五团等乡镇高海拔地区为主。三是改良经济作物的品种结构和布局。“十五”期间,我县已被列入雪峰山脉柑桔产业带,但由于我县的经济作物疏于管理,大部分已树势老化(如柑桔),布局分散不成规模(如云雾梨),基本属于弱势产业。到“十一五”末,柑桔建立七里坪园艺场、土桥农场、儒林的城东、三井、五星和丹口的坪山等四个生产基地,面积发展到1.5万亩,年产量1万吨左右,其它经济作物如西瓜、油菜、茶叶、小水果产量分别预计为6万吨、1万吨、500吨、2000吨。较“十五”末翻1.5番以上。四是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消费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的质量就是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出口创汇的资本。到2010年,全县绿色食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8万亩,绿色食品产品认证规划达到14个,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规划达到18万亩,产品认定规划达到15个,实现我县农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
四、保障措施
1、耕地保护。针对以前人们乱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我县的耕地保护需进一步加强。到2010年,我县的基本农田保持稳定在15.5万亩左右,杜绝用基本农田建房,栽种树苗的现象。对白云水库等深冷水污染稻田用水的企业,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长安营、汀坪、兰蓉等延季蔬菜生产基地严禁任何企业在其境内创办对农业耕地有污染的厂矿企业。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在的农业推广工作基本处于被动工作状态,尤其是乡镇农技员一块的工作基本停滞(他们每年的工资2000元),已经不能发挥正常的工作职能。因此,到2010年,每个行政村应配备一个农民技术员,每个乡镇应配备一个至少3人以上的推广站,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时引进推广各种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3、建立农业病虫可视预测预报系统。在电视上播放相应的农业病虫发生情况和防治措施,分析农业病虫防治药剂发展趋势,逐渐实现从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向使用生物农药的方向发展。本系统的建成,每年可减少农业防治成本50万元,增加收入300万元。
4、农产品加工与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生产基地只是市场经济运行体系“金字塔”的最低层,产品的大部分利润分配在加工和营销环节。因此,我县应在长安营、汀坪、兰蓉、儒林等乡镇建设冷藏仓库和批发市场,扶持像雪峰果业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配备完善相关的实验仪器,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产地——市场——餐桌的长效管理机制。
6、农民工培训。利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帮助农民掌握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致富技能。到2010年100%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掌握至少2项用技术,60%的青壮年农民获得“绿色证书”,每村至少有一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7、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分三年实施,2006年2.5万亩,2007年5万亩,2008年1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