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教育局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国家开发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为依托,为国家及本县经济建设培养“四有”人才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为目的,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发展战略及思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县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尤为关键。
“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发展的战略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巩固、发展、普及”为主要任务,即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构建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有特色的地方教育体系;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宗旨,不断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开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以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手段,全面振兴城步教育事业。
“十一五”期间,城步教育发展的具体思路是: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速推进“六大工程”,致力构建“两个优质教育圈”,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力争“十一五”期间城步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
(一)围绕“两个优质教育圈”调整学校布局。
在农村实行“三集中一过渡”模式,即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县城和乡镇集中,高小向乡镇和管理区集中,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向寄宿制学校过渡。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形成“两个优质教育圈”,一是县城优质教育圈,二是乡镇优质教育圈。在县城实行“三个二”模式,即在县城办2所高中(一所普通高中,一所职业高中)、2所初中、2所小学。以上6所学校都为县属学校建制,均面向全县招生,都为寄宿制学校。2006年,林业中学接纳财贸学校初中部,升格为副科级单位,更名为“城步苗族自治县第四民族中学”;撤销云马小学、八角小学,将财贸学校并入红旗小学,仍保留红旗小学名称,加挂“城步苗族自治县第一民族小学”牌子;工交小学并入希望小学,升格为副科级单位,仍保留希望小学名称,加挂“城步苗族自治县第二民族小学”牌子。通过整合县城现有教育资源,以扩大县属学校规模,到2010年,县属学校的招生规模占全县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围绕“两个优质教育圈”推进“六大工程”。
一是危房改造工程。力争2006年改造中小学危房20000平方米,2007年改造10000平方米,2009年基本消除中小学危房;二是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5年已完成3所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争取2006年完成9所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2007-2008年完成13所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使10个乡镇都有一所基本像样的寄宿制初中和寄宿制中心小学;三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5年已为西岩中学、工交小学建好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室,力争2006年成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县,重点建设好县教育信息中心大楼,2007年前完成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项目,使农村初中校校有计算机教室;农村中心小学校校有远程教育地面卫星收视站,并配备教学光盘;四是“厕所革命”工程,2005年已为红旗小学等八所学校建好标准化厕所,争取2006年为平林中心学校等五所学校建好标准化厕所,以后每年新建6所标准化厕所,到2010年,所有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厕所革命”;五是“示范性学校”创建工程,2006年完成县一中创省示范高中工程,2007年完成县二中创市示范性高中工程,2008年完成职业中专创省示范性职业高中工程;六是学生课桌凳改造工程,力争2010年前全县学生都能用上标准化课桌凳。
三、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
(一)九年义务教育
1、小学教育:到2010年,小学由现在的231所调整为180所,重点办好寄宿制中心小学12所(其中乡镇10所、县城县属2所)。小学入学率达100%,年巩固率达99.5%,合格率达98%。2006年前小学生免学杂费,力争2010年前小学生全免课本费。
2、初中教育:到2010年,初中由现在的31所(含九年制学校16所)调整为13所,(其中乡镇10所,县城县属3所),重点办好寄宿制初中,小学毕业升初中比例为100%,年巩固率为98%,合格率为90%以上。
(二)幼儿教育:形成以县机关幼儿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和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示范幼儿园和中心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到2008年县级行政区域有示范性幼儿园,每个乡镇有中心幼儿园,每个村有幼儿班,到2010年,全县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60%以上,3-6岁幼儿毛入学率达80%以上。
(三)高中教育: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5%以上,巩固率达90%以上,高中毕业生升高校毛入学率达35%以上。2006-2007年,将县一中建成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将县二中建成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四)职业教育:认真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配合省教育厅启动省示范职业中专建设、省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省精品专业、课程建设,力争2008年前为职业中专修好综合实验大楼,在校人数达到600人,专业培训每年达400人,使之成为省示范性职业高中。
(五)成人教育:到2010年,建成上规模的成人教育基地10个和农科教教学点30个,切实开展乡镇农村劳动力移转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城镇社区居民农村村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掌握和运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培训率达95%以上。
(六)民办教育:认真落实国家对于民办学校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扩大苗龙山文武学校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通过招商引资办好城北高中或城步职业中专等一批上规模的民办学校,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使我县民办教育有较大发展。
四、规划的依据
1、有关政策法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省政府《关于加快普通高中教育与改革发展意见》、《关于加快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巩固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根据中央有关文件规定,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真正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计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突出抓好教育。巩固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其实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营造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外部制度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大培训和指导力度,增强校长和教师组织实施新课程实验的能力,建立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评估和考试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县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把教育作为财政支持的重点,在安排年初预算时,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教育经费预算,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证中央和省每年给我县的“转移支付”资金65%以上用于教育。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扶持,尤其是要大力争取国家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款。
(四)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城步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办学条件,在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十一五”期间要切实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要倡导“用爱和责任”办好教育,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教师和校长继续教育,继续抓好小学、初中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和高中教师学历达标培训,努力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依托师训基地,全面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统筹好城乡教师资源,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工作,推行城区教师评高级职称必须有农村任教经历的制度,逐步形成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到城镇跟班锻炼的长效机制。按照“聘用制、公选制、待岗制、淘汰制”四制原则积极推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2006年将县一中作为试点学校,2007年在县城学校全面铺开,2008年乡镇学校全面铺开。拓展用人渠道,从2006年起,每年新增教师50人,其中高中10人,初中20人,小学20人。力争2010年前后,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专科学历达70%;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其中本科学历达到70%;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0%,高中阶段有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
(五)切实推进中小学德育工程。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要从根本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认真落实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和《中小学德育大纲》,结合县“争创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活动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八荣八耻”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公民教育和理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发学校和社区丰富的德育资源,争取中心完小以上学校都有德育基地,县城建有青少年活动中心。
(六)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
继续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骨干教师培训,启动课改二期培训工程,作好高中课改宣传和各项准备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切实端正教师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六、经费投入需求计划
1、危房改造工程4105平方米,需经费2000万元;
2、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创建25所寄宿制中、小学、需经费2000万元;
3、远程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需经费1000万元;
4、“厕所革命”工程:需经费300万元;
5、“课桌革命”工程:需经费300万元;
6、县一中创省示范性高中,需经费2000万元;
7、县二中创市示范性高中,需经费1000万元;
8、县职业中专创省示范职业高中需经费1000万元;
以上8项工程共需经费9600万元。